您現在的位置:主頁 > 熱點資訊 > 行業新聞 > 詳細信息
鐵總奪回高鐵定價權 市場化改革促引資
作者:admin 來源:民航資源網 發布時間:2016-02-23

        在鐵路實行公司化運作的第三年,20年未曾改變的鐵路客運票價迎來高鐵動車的自主定價。近日,國家發改委價格司下發《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改革完善高鐵動車組旅客票價政策的通知》(下稱“通知”)。從今年1月1日開始,國家發改委放開高鐵動車票價,改由中國鐵路總公司(下稱“鐵總”)自主定價。


  《第一財經日報》從鐵總人士處獲悉,目前票價調整的原則、細節、時間表等具體方案還沒有最終決定。調價包括上浮和下降,將更多地根據供需情況來調整,在市場化運作的同時也會考慮鐵路一定的公共產品特性。


  有市場分析認為鐵路運輸,特別是客運的長期虧損促成了自主定價的到來。接近鐵總人士向本報部分證實了這種猜測。這名人士表示,長期的虧損和運力供需不協調確實是存在的問題,但從目前的運力成本和實際售價來看,價改能實現的收益提升幅度有限,更多的則是推進市場化改革。


  定價權是鐵路領域的核心權益之一,隨著定價權的逐步放開,鐵路的市場化會發展更快。地方鐵路局人士還告訴本報,長期以來定價權和話語權是鐵路引資難一個重要的因素,定價權的松動對于吸引外部資本有著重要的作用。


供需將成票價重要決定因素


  自主定價之后,高鐵動車票價最有可能出現什么變化?記者采訪的多名人士普遍認為,供需關系將成為影響票價浮動的重要因素。在這一原則下,東南沿海的熱門線路最有可能漲價,而一些冷門線路將出現比較明顯的折扣。


  自主定價后,價格的浮動方式也是市場關心的焦點之一。根據通知,鐵路運輸企業制定高鐵動車組一、二等座票價時,應當制定無折扣的公布票價;同時,可根據運輸市場競爭狀況、旅客承受能力和需求特點等實行一定折扣,確定實際執行票價;此外,公布票價和實際執行票價要及時通過網絡和售票窗口告知旅客,調整公布票價應當提前30天對外公告。


  業內分析認為,這樣的描述類似于目前中國民航的價格機制,即由鐵總自主制定一個高限的基準價格,然后根據各條線路的冷熱情況,具體實行不同的折扣價格。


  在這一背景和規則下,未來鐵總“自主”制定的基準價格很可能高于目前由發改委規定的統一價格,然后再根據供需來進行不同的折扣處理。


  多年的虧損和供需緊張使得客運價格松動已經不意外,這不僅是鐵路公司化運營后進一步市場化的需要,也是國家戰略部署的一環。


  去年發布的《中共中央、國務院關于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》明確提出,要健全交通運輸價格機制,逐步放開鐵路運輸競爭性領域價格。


  上述意見還提出,逐步放開鐵路運輸競爭性領域價格,擴大由經營者自主定價的范圍;完善鐵路貨運與公路掛鉤的價格動態調整機制,簡化運價結構;構建以列車運行速度和等級為基礎、體現服務質量差異的旅客運輸票價體系。逐步擴大道路客運、民航國內航線客運、港口經營等領域由經營者自主定價的范圍,適時放開競爭性領域價格,完善價格收費規則。


  包括北京交通大學經管學院教授趙堅、同濟大學教授孫章等專家均認為,在多樣充分的市場競爭和有關部門的監管下,鐵路票價上浮空間有限,不會無限制地上漲。


部分貨運價格或現下浮


  多年以來,由于公益性等多種原因,鐵路大部分客運線路常年處于虧損狀態。在此背景下,貨運就成為鐵路系統的主要創收渠道之一。


  本報記者之前獲得的數據顯示,鐵路系統超過七成的利潤均由貨運創造。不僅如此,由于效益較好,貨運線路也是民資較愿意進入的領域,因此貨運價格更為牽動市場的神經。


  近年來,鐵路的貨運價格改革一直走在各項價改的前列,也是波動較為頻繁的領域。在去年貨運價格再次調整后,鐵路貨運近11年來已經第十次上調價格(2010年未調整)。


  盡管連續11年貨運都是漲價,但在整體經濟下行壓力較大,特別是傳統行業萎縮明顯的背景下,業內認為今年的貨運價格可能出現下調。


  國家發改委1月26日公布的數據顯示,2015年,全國鐵路累計完成貨運量33.6億噸,同比下降11.9%。有媒體援引內部人士話語稱,這一數據已經跌回到2010年前的水平,差不多是2009年那個數。


  此外,隨著準池、蒙冀鐵路的開通,原來的運輸通道“大準—大秦鐵路”和“神朔—大秦鐵路”的運價優勢被削弱。類似的網路變化使得一些地區煤炭外運路線選擇更趨多元化,發貨人的選擇更加靈活。


  業內由此推測,鐵路運力過剩逼迫各線路的定價機制趨向靈活,適當優惠和量大優惠成為鐵路部門的新舉措。


  據媒體報道,一些地方鐵路局在2015年末推出了針對煤炭的優惠政策。煤炭分析師曾浩表示,煤炭鐵路運費下調是一個大趨勢。如果2016年的經濟下行趨勢不改,煤炭運費的下調是大概率事件。


價格手段對增收效用有限


  鐵路的高額債務和大面積虧損被認為是自主定價的重要原因。由于運力成本的不斷攀升,鐵總入不敷出現象更加明顯。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,2015年前三季度,鐵總已巨虧近百億,第四季度亦扭虧困難,2015年成為鐵總2013年成立以來首個虧損年。


  但在分析人士看來,提價并不能為鐵路增收帶來明顯的效用。客運方面,在競爭和監管的背景下,提價空間和范圍不會太大,而承擔著盈利主要任務的貨運提價也同樣有限。


  例如,去年國家鐵路貨物統一運價平均每噸公里提高1分錢。鐵總公布的數據顯示,近幾年國內鐵路線完成貨運周轉量大約3萬億噸公里,其中國家鐵路線完成量占到90%以上。按此粗略估算,此次鐵路貨運價格每噸公里上調1分,將使鐵總增收約200億元。


  許多從業人士和分析者都認為,盡管創收幅度有限,但價改對于盤活整個鐵路運作有著重要的作用。一方面,上調價格無疑會提振外部投資者的投資信心,為鐵路引資帶來新的動力。 另一方面,自主定價的缺口打開以后,整個系統會逐步實現更靈活、更市場化的價格制定,對于激發鐵路活力、集約化使用資源有著重要的作用。


  在前述接近鐵總人士看來,自主定價更為重要的意義是將帶動目前鐵路緩慢的體制改革。在價格浮動實現以后,飽受民資詬病的話語權和鐵路清算體系將逐步改善,這對于已經成為中國經濟重要拉動力的鐵路來說,有著非凡的意義。